>
新冠防疫措施常态化,医疗废物产生量剧增,原有特许经营的集中处置体系与处置能力承压
马斯克的“星链”在俄乌冲突中赚足了眼球,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卫星互联网频轨资源的竞争中“跑马圈地”,已将竞争者甩于身后
氢氟碳化物HFCs曾被用来替代氟利昂等耗臭氧物质,成为第三代制冷剂的主力,但减排大局下,它也到了逐渐要被替代的关隘
因司法解释发生变化,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的入罪门槛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量刑标准放宽,也引发了对纵容违法和行刑衔接等新问题的担忧
缺少空气传播可能性的情形下,物体表面传播新冠病毒的情况“极其罕见”
虽然蚯蚓不在重点保护名录中,但对这类处于生态链关键位置的生物进行极端、灭绝式的猎捕,仍须承担法律后果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太空合作也未能置身事外
IPCC在《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中首次详细描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行动的紧迫性,“任何进一步的拖延都将错过一个短暂而迅速关闭的机会窗口”
这场官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今高科技专利权争夺战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惊心之处
尽管雅安海子山森林康养项目并未占用生态红线范围,但环保人士认为其或存在征占用天然林林地、化整为零报批及破坏湿地生态等问题
运用DNA技术可以使亲子鉴定的准确度超过“4个9”——99.99%,用它进行个体识别时,准确度更能超过“9个9”。法医DNA技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内蒙古乌拉盖河下游的最大湖泊湿地十余年间严重退化,其主因究竟是上游水库截流蓄水,还是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
全球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贸易,已形成仅次于军火、毒品的第三大走私行业,而“线上市场+快递寄送”成为主流
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美国政府对多位在美华人科学家发起间谍罪调查及控诉,所谓“中国行动计划”饱受质疑
好吃又好种的新西兰猕猴桃品种未经授权在中国飞速扩散,拥有品种权的佳沛公司正与中国种植者探索贴牌合作的可能
一场环保风暴叫停了“环湖造城”“围湖贴线开发”,云南正以滇池为鉴,重理发展与保护的逻辑
生态红线的划定管理如何兼顾生态保护的刚性和地方发展的灵活性,仍有待解答
达古冰川在消融,一个“地球工程”实验在抢救它
吸引了4万外地人去贵州赤水深山里置业旅居的森林康养项目,因非法占用国家公益林而被中央环保督察查处,森林康养到底该如何搞?
自《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公布后的八年间,中国的城市准备好适应气候变化了吗?
科研学术体系经历了从“铁饭碗”(公务员制)到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再到目前两种制度相结合的阶段,青年学者们早期学术生涯却变得更加不稳定,原因何在?
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物种入侵,我们应如何主动出击,共同预防和应对?
2021年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分别褒奖了发现温度和触觉受体的两位生理学家,帮助人类理解气候和其他复杂物理系统的三位物理学家,以及开发出不对称有机催化的两位化学家
当传统的砍竹、卖竹、制竹的生计模式遭遇市场化变迁和全球疫情考验时,一种新的资源配置视野——碳汇,为竹农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竹子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危机的语境下,竹子的未来也因为碳汇而呈现出更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方向
科学家已提出多个方案,试图运用“太阳辐射干预”延缓气候变暖,但无论在科学层面还是工程技术层面,这类“地球工程”都还有很多的问号